首页 > 公文大全

基层反映:新形势下教育领域亟需去“行政化”

时间:2025-01-14 07:11:24
基层反映:新形势下教育领域亟需去“行政化”(全文共1462字)

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新形势下教育领域亟需去“行政化”》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化发展趋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背景,教育行政化制约了学校功能的有效发挥,增加了办学成本,阻碍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影响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一、教育领域“行政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参与过多的弊端仍然比较明显。教育对内、对外的开放不足,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供给和保障不足。

二是相关部门对学校的管理过于直接和微观。影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使学校对政府过度依赖,挤压了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空间。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行使权力而不愿承担责任,权力集中而责任下放,出现了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当利益合法化等问题。

三是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较低。现代行政管理所要求的信息公开、绩效评价、问责制等尚未有效建立,缺乏教育公共政策纠错机制,缺乏社会参与、共同治理的机制和制度建设。相关部门不能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出现精力分散、忽视大局、决策失误、效率低下等问题。

四是教育管理体制与大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教育部的管理重心过高,主要关注高等教育,尤其是部属高等学校,对学前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关注亟待提高。

五是影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易滋长不正之风。由于学校的办学权、管理权、经济权和考评权集中在政府手里,导致学校在诸多方面看主管部门眼色办事,很多学校迫于上级压力,不能行使其自主权,所谓的办学自主权也就形同虚设。此外,教育主管部门机构众多,各个部门到学校检查工作、评估考核多,学校领导疲于应付公关工作,无暇顾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是助长了校长追求短期政绩的动机。学校领导按照党政干部管理的一般模式,由组织部门考察、任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校长热衷于跑组织部,更关心个人仕途的发展而非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学校也复制这一干部管理模式,导致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官本位、行政化趋势。由于利益和资源更多地向行政权力倾斜,导致许多青年学者不安心做学问而热衷于当官,模糊了学校作为教学和研究机构的独特价值。

二、对策建议

一是改善外部环境。更新思想观念要把学校当作育人基地、学术机构,而不是行政部门。学校的运作应按照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运行和管理,不能一味地依靠行政手段,更不能在任何事情面前都强调等级管理观念。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明确政府和学校,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权责。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办学自主权。实现“管评办”分离。放权于学校,恢复学校的自治性。

二是完善内部环境,建设学校“服务行政”。以师生的利益诉求为导向,以提供优质学校的服务为主要职能,通过完善自身服务体系为师生等相关利益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学校的相关行政部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将实现广大师生的利益目标作为其开展日常行政活动的基本原则。

三是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整合、优化“学校—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尽管教育行政化较长时期以来一直是教育发展过程中诸多弊端之症结,但不能超越的规律是,教育的发展必然是政府、社会及教育系统等多股力量共同作用的合力结果。革除教育行政化弊端、倡导教育家办学、呼唤遵循教育规律,并不是要放弃、排斥政府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而是期望在新的结构框架中保持政府、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彼此协调平衡的和谐关系,使三者在影响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各安其位、各守其责。

四是实行校长的遴选制度和校长职业化。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府部门、社会贤达、知名校友、学校教授等共同组成的遴选委员会,制定校长标准,面向社会公开征选,确定人选后由理事会报教育部任命。校长一旦被任命,就应是一个全职校长,退出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这不仅是为了保证高等学校的正常运行,也是为了避免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干扰和影响。

《基层反映:新形势下教育领域亟需去“行政化”(全文共146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