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主讲 魏万兴
【教学目标】
1、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陶潜所述之志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辞官司的原因,体味作者鄙弃官司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1、教导学生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质疑法3、探究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7—12班)、课件(7—12班),录音机、磁带(1—6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放录《神雕侠侣》中的插曲《归去来》
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
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
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
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
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得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
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回来
啊涌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
啊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
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只为你开怀
要陪你远离寂寞自由自在
二、简介作者及写《归去来兮辞》的原因
东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死后友朋私谥为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
少田园产业。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
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
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
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
渊明集》。
余家贫,耕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
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县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
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司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
巳岁十一月也。
三、从作序中得出辞官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四、解题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
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
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
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
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字读音
wúyángzàimiǎnxiùyìzhàogāo
芜飏载眄岫翳棹皋
六、学生高声有感情朗读全文两遍
七、根据课下注释自译,做到不看注释而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译课文
1、一词多义: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引策
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策扶老以游憩(扶着)
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和悦、愉快
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喜乐
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名句名段: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自责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写辞官归田的决心
自恕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二、第二段、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归途
抵家
归家室内
园中
田园生活
心志
交往
出游出游
所见
三、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乐天安命
四、讨论
有人认为: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
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很多人都认为陶渊明消极。其实看一个人是否消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他弃官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表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性的扭曲。追求本性、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田生活的日子是多么充实、惬意,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有诗意。可以说他辞官是执著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五、总结
本文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弃与鄙视,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先赞美了自然景物和劳动
生活,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六、补充(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
1、萧统: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
流,干青云 ……此处隐藏15351个字……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
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
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hao小编推荐更多精彩范文:归去来兮辞
教《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学案
学归去来兮辞有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