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0 21:51:48
观潮教学设计(全文共3773字)

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背诵第3~4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汐这种现象吗?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是潮汐。从发生的时间上区分,人们又将早潮叫“潮”,晚潮叫“汐”。(板书“潮”“汐”)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这样描述过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谁能告诉老师,诗人描绘的是哪里的潮水?(学生说出答案)是的,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上的潮水涨落现象。钱塘江涨潮时,气势雄伟,画面多变,可谓“壮观天下无”,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课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震天撼地的景象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过渡: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板书“观潮”)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个“观”字,你们能找出来吗?(板书“天下奇观”)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明确:两个“观”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观潮”中的“观”是动词,意思是“看”;“天下奇观”中的“观”是名词,意思是“景象”。“观”还是一个多音字,在“观潮”“奇观”中读ɡuān,还有一个音ɡuàn,指道教的庙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相关知识。

提示: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进行讲述。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课件,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可适当进行组词造句训练。


识字方法:“潮”“逐”“震”是翘舌音,“盼”是前鼻音,“崩”是后鼻音,要读准。“据”“渐”是多音字,可通过查字典辨别字音。“堤”“阔”“滚”可结合图片、动画来理解。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如部首归类、量词归类、近反义词归类等。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把握字的笔画、笔顺、书写规则,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写字。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出示课文重点词语,学生圈画出这些词语和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圈画内容,教师随机点拨重点词语。

重点词语提示:笼罩、人山人海、横贯、山崩地裂等。

3.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从总体上归纳理解词义的方法。

提示:(1)联系上下文;(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3)用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4)拆分法。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A.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奇观。)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C.观潮的人们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潮来前,热切盼望→潮来时,热情高涨。)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

提示: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均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景象。

◆要素分析: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3)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是否令你震撼?即便我们没有亲临现场,但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已然听到了潮涌撞击岩石的声音,感受到了波涛那如千万匹战马奔腾的浩大气势。钱塘江大潮真当得起“天下奇观”的名号。下节课上让我们再深入课文中继续探究。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自由交流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知识储备。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能大致说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分析,已经获得了对钱塘江大潮的初步印象。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更深入地感受它的壮观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描绘,一同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奇景。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圈画出自己喜欢的景象。

(2)学生两人一组,探究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们对课文的把握情况。

2.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学生汇报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按照课文写作顺序进行点拨。

·抓文眼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如何理解“奇观”二字?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潮来前


A.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两句话描绘出钱塘江怎样的画面美?展现出怎样的意境?)

B.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话写出了观潮人怎样的心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有过急切等待的经历吗?和大家说说吧!)

·潮来时


A.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具体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细心观察,有声有色地描写了潮来时声音和景象的变化。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这句话时,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修辞手法再现这些画面的?)

·潮去后


作者抓住什么来描写潮头过后的场面?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余波、风和江水的涨幅来刻画。潮头虽去,余波犹在,让人进一步体会潮来时的壮观。

(2)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其他知识要点和难点。


A.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①“奇”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②“奇”在潮来时雷霆万钧的声威和惊心动魄的气势。③“奇”在潮去后漫天的余波、怒吼的风浪、暴涨的江水。余波尚且如此,浪潮之大可想而知。

B.既然是写观潮,为什么不集中笔墨写潮来时的种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却分出相当一部分文字去写观潮前的江面、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表现?

明确:这实际上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文章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但潮来前的江面、周围的环境为其蓄势,人们对潮的期待从侧面突出潮之壮观,否则人们也不可能一大早就登上大堤,眼巴巴地盼望。

C.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钱塘江大潮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放学回家后,请你们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讲给家长听。

明确:本题旨在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应该引导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有自己的真切感受。

(3)回味品读课文,加深感受。

小结: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令人赞叹。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我们的祖国绵延辽阔,在富饶的土地上,其实还有很多奇异的景观,它们或挺秀绮丽,或壮观雄浑,你们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读一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或者通过网络搜索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再次感受自然的无私与广博。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壮观的钱塘潮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争相一睹它的风采。你们还知道哪些自然奇观?那里有怎样的风景?用一段话描述下来吧!

提示:这是怎样的奇景?它有着怎样的特点?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改。

评改要点:(1)语句是否流畅;(2)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3)写作是否有序,条理是否清晰;(4)描写是否生动。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第3~4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美文,学习本文,意在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对大潮景观的感性认识,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宜采用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和引导发现法来使学生由词达意、由意成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观。在这两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音频、视频资料,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背诵,一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边促进他们对课文的记忆。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我在教学本课时,就十分注重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在读中提高语感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雄浑的气势,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教学课文,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重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他们的多种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因此在这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想象观潮的盛况,设想自己与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课文美的意蕴,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但是本次教学活动也有一些不足。首先就是学生对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课堂学习中,预习得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的意思理解、运用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读书不积极,不能正确把握朗读节奏,拖长音,不整齐。虽然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但是以后还要多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字词的学习和文本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要在低年级把这两个方面培养好,才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观潮教学设计(全文共377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