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江南小学校
小学乡土游戏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如今,“教育”已逐步偏向“教”的意义。如“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学分制”“名次制”……可以看出,这些教育理论所关照的对象并非儿童的身心发展,而是成人的社会现实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文明的不断提高,以下的教育现状就越来越令人深思:
1. 传统文化下的传统特色教育正不断迷失。
现代社会,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不断加进,我们的孩子已然无法知晓 “门神”“守岁”等这些传统文化概,他们只知道“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我们的孩子愿意听“圣诞老人”的故事,却不愿意听“年”的传说;我们的孩子不会剪纸,不会童谣,不会在乡土游戏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精神的解放,只知道玩电子游戏和上网冲浪,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个体的封闭和精神的压抑。家长们已经不舍得给孩子们花时间去玩了,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针是:“我们过去没有条件上,现在有条件了,你还不好好学?”
2. 教材权威的不断慑服,已使学生逐步驯服。
“教育在于培养本能,而不是抑制本能”(罗素《论教育》)。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无论哪一个版本都很难完整地寻找到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零零星星的几篇有着季节的影子的篇章也都是过了时节才学到的。也就是说,孩子们对于教材仅仅是走马观花,对于某一文化现象,某一民俗特征,某一乡土气息,某一自然景观……都不能让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教材根本没有对这些系统的自然审美进行选择与编辑,教材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3. 现代课程逐步走向一个新的误区。
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倾向于科学理性,缺乏人文关怀。片面地或盲目地跟随西方的教育理念,而忽略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源泉;一味地夸大科学理论体系的作用与功能,学习的目的为了快捷地迎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忽略了作为人的存在与需要,学生大多被置身于一个单调枯燥、冰冷自我的知识世界,得不到传统与人文的“终极关怀”。
4. 应试教育让教师和学生都走向一条不归路。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两者都是一种自由的、非功利性的精神。而应试教育追求知识理性,崇尚科学技术,这就远离了戏乐之趣,使得如今的孩子无法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天地中,应试教育的压抑让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退学,甚至精神紊乱,产生攻击性行为。
5.“都市化”“城市化”价值取向抹杀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技术化、标准化、虚拟化、商品化的世界里成长起来的城市孩子,过早地脱离自然,脱离活生生的生活体验,进入一种看似班驳陆离,实则抽象片面的,多少有些“异化”的城市环境,造成的局限对城市孩子具有一种巨大的慢性的“杀伤力”。
6.工业化智能化玩具正悄无声息地蚕食着学生的身体。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突出,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该报告同时分析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原因:“网络时代,以久坐不动为特征的静态休闲方式,阻碍了青少年获得持久的、足够的运动乐趣并以此为基础的经常性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不知不觉中,跳皮筋、跳房子、滚铁环等这些曾经给几代人的童年带来无限快乐的乡土游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2017年,我校开展了以“重拾乡土游戏,享受快乐童年”为主题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我们整理出民间游戏近100则,汇编成“民间游戏集”,按照体育、竞技、益智三类详细记录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制作了民间游戏器械200多件,这些成果已对我校开展游戏课程产生了良好影响,同时也在社会上形成积极的反响。这一成果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大赛上,被评为省级一等奖。2015年该项目被中国科协、教育部评为全国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成果奖。
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在此基础上,开始思考如何将“乡土游戏”这一亮点放大,并且尝试努力挖掘传统乡土游戏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探索乡土游戏资源在教育中的价值,对适合小学生发展的乡土游戏进行搜集、开发、改编、创新及实验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小学生活动的乡土游戏的有效内容、形式和要求,使学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乡土游戏教案和游戏集可供教师参考使用。形成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同时,以科研帮助教师成长,为学生身心健康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深化我校教育改革。
二、核心概念界定
1.乡土游戏: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游戏即有别于现代科技游戏,它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游戏。它具有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娱乐性强、易学易玩的特点,几乎不受时间、地点、材料、人数的限制等等,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2.现代游戏:借助现代科技大量的运用声、光、电、集成电路等技术的智能化玩具而进行的游戏,如利用电动类玩具(遥控汽车)、益智类玩具(拼图、棋类、串珠)、角色类玩具(医院、娃娃家)、美工类玩具(涂色、剪纸、画画)进行的游戏、虚拟游戏(游戏机、电脑游戏)。
3.游戏课程:游戏课程是指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这一概念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学生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规范。
4.乡土游戏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就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辅导、评价与展示,使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和游戏等诸多方式去进行活动,还给孩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理论依据: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 ……此处隐藏11974个字……
(11)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策略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儿童教育需要"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游戏文化、游戏教育应该也有必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我们的"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包括"游戏文化大乐园""游戏思想进课堂""游戏文化主题大单元""游戏文化教育资源""游戏文化校本课程"五大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以健全儿童的生命人格,建造儿童发展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充实生活、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健全生命"为发展目标,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儿童、提升儿童的现代特色学校的教育模式。
(三)研究效果
1.乡土游戏体现了办校特色
与课题研究工作同步发展的还有校园的内涵发展,课题组汇编成册了《童年怀旧——乡土游戏资源库》,这本书图文并茂,详细记录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课题组还将教师执教的乡土游戏教案汇编成书,编订成《乡土游戏教案集》,这两本书为我校今后长期开展乡土游戏提供了有力的资料保障。我校教师在三年开展研究中,获得不少体会和心得,撰写了许多有关开展乡土游戏的心得论文,我们也汇编成《回到昨日的童年——教师论文集》。子课题《小学乡土游戏课程开发策略研究报告》《小学乡土游戏课程开发研究报告》都被评为南充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另外,在组织实施乡土游戏过程中,我校制作了游戏器械200多件,这些成果已对我校开展乡土游戏产生了良好影响,同时也在社会上形成积极的反响,我校通过“乡土游戏”这个载体逐步彰显出自己的办校特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被教科体局表彰为小学教学质量优胜奖、年度目标工作一等奖。
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乡土游戏的种类繁多,又富有兴趣性,形式简单,便于操作,不仅增强了小学生体能,开发了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生活,还能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例如:《跳绳》能训练学生全身运动;《斗鸡》训练小学生单腿跳跃的动作,培养学生的耐久性;《老鼠笼》游戏训练小学生钻能力,培养小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等,这些乡土游戏不仅保进了小学生骨骼肌肉的发育,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巧。有些游戏则使学生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学生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质得到发展。
有些乡土游戏则可促进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如“老鹰捉小鸡”游戏:一人扮老鹰,一人扮母鸡,其余学生扮小鸡。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不让小鸡被老鹰抓去,必须应付并预见老鹰做出的各种“攻击”动作,而老鹰也要千方百计地达到抓小鸡的目的。这不仅需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而且要求动作敏捷,反应灵活。
高、中年级学生开始重视游戏的胜负结果,所以我们每次游戏后都组织学生讲评游戏,对获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扔沙包等,对跳得多的,踢得多的,滚得快的,扔得远的进行奖励,在分组比赛中,对胜利的一组进行适当的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失败的学生找出落后的原因,鼓励他们争取下次获得胜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失败。
3.乡土游戏增进家校联系和亲子感情
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亲子游戏运动会,广泛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校互动形式,增进了社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了解,让家长和热心的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经验对教育孩子的意义,提高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融洽了家校关系,提高了小学生教育的社会支持度。每年我们开展的“乡土游戏、体育节亲子活动”,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成为我校传统的运动方式。在家长反馈的信息中,他们一致认为开展传统益智游戏非常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把游戏带入家中,不仅给了家长与小学生沟通的机会,增进了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那份高兴劲儿是父母用其他形式无法给予的,他们强烈地要求我们班一定要多开展这样的游戏,把欢乐带给小学生,也带给家长。
4.乡土游戏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1)有利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有一定的研究。我们以“重拾乡土游戏,享受快乐童年”为课题的科技实践活动成果,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评为省级一等奖。这一课题从学生科学研究入手,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一课题只把乡土资源与科技教教育相结合,过于狭窄,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4)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计通常由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三年来,先后有250余人次在课题、赛课、论文等方面获奖或上级表彰奖励。
5.构建了游戏文化特色学校
以校园人文环境,游戏环境建设为核心,以“童心,在游戏中放飞”为基本设计理念,大力推进“游乐大校园”的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环境的游戏文化含量。进行了游戏活动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培植功能:主要研究游戏文化环境建设对儿童的熏陶作用;德育渗透:主要研究互动游戏、情感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作用;发展学能:主要研究游戏化学习策略在学科中的运用——包括游戏化拼音教学,游戏化数学教学,游戏化音乐教学,游戏化作文教学,美术造型游戏的设计和运用等。
十一、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部分家长盲目崇拜现代化的游戏项目和游戏材料,认为高投入就是时尚的,“洋化”的就是好的,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深入,影响了乡土游戏的拓展空间;由于乡土游戏的操作材料一般取材于大自然和废旧物,市场上没有成品,需要人工制作,既要耗时,也要费力。现阶段,校园教师的人手紧张,教师平时的保教工作量很大,两者之间形成了矛盾。
三年来通过这项课题研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理论功底还不足、科研还水平不高,与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科研、与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研究是无止境的,今后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找问题、思考对策,才会前进。
阆中市江南小学校
2020年3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