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改倡导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累成功的体验。在合作与交流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由生活引入课堂,由课堂迁到课外,在构建新知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02-104页。
教学目的: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电脑课件,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数据的整理,昨天老师从网上也摘录了几组数据,现在我特别想把它介绍给大家,请看大屏幕:(电脑演示)
国家旅游局关于“五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门票的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看到这两组数据,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闪动)你能给这些数据取个名字吗?
3、好的,咱们就把它叫做平均数,看来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4、揭题: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课题)
5、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
(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作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确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的作用,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二、组织实践活动,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一) 第一次操作,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平均数。
1、请同学们拿出1号信封,老师要求大家把里面的11个红圆片排成一排,
6个蓝圆片、4个黄圆片也排成一排,都排好了,用什么好方法,使每排的个数同样多。
教师巡视。
2、学生操作后反馈:你是怎么移的?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实物投影仪上反馈)
学生可能回答出3种方法,教师加以引导:
(1)每排至少有4个,把每排多余的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排再放3个,
平均每排7个。
(2)从第一排里拿3个给第三排,拿1个给第一排,平均每排是7个。
(师:为什么都从第一排中取?你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排个数相等的。)
(3)把所有的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排是7个。
(师:合起来是共几个?你是怎样想到每排摆7个的?)
师小结:刚才大家用各种方法,使每排的个数都变成了7个。现在,每排个数相等(板书:相等)。和原来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总个数不变,每排的个数变了)
3、概括平均数的意义。
(1)像这样,把每排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法,使它成为几个
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7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所以,这个7就是11、6、4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平均数。
(3)师:这个7是哪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呢?
生:谁都不是。它只表示平均每排摆7个。
师:平均数“7”比最大的数11怎样?比最小的数6又怎样呢?(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这个平均数7就在11和6范围之间。
(二)再一次操作,明确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求出了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现在请同学们把圆片放在一边,拿出2号信封,把不同颜色的圆片分成4排(学生拿出放有7个蓝圆片,3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1个绿圆片的信封)。
2、仔细观察这些圆片,咱们不移动,你能估计出这四排圆片的平均数在什么范围内吗?那这7、3、5、1的平均数到底是多少呢?谁能很快地就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求和再等分)能列式吗?(7+3+5+1)÷4=4两个4分别表示什么?4是谁的平均数?
3、让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算出来的平均数4对不对呢?
4、比较移多补少方法和计算的方法,如果有更多的圆片再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还行不行?
5、教师总结:当我们碰到数据很多,差异又很大时,用移多补少这种方法求平均数就显得怎么样,(太麻烦了),所以我们一般采用先求和再等分的方法,这样比较简便。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刚才归纳的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昨天老师叫大家调查了一些信息,你能把你调查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吗?
1、学生汇报调查的一些数据:例如父母几个月工资收入情况、家庭各月用水量和用电量、学校四年级各班人数、本班几个同学的身高体重……
2、教师选用其中4组板书。(妈妈的月工资,家庭各月用水量和用电量、同学的身高)
3、根据这些材料,想一想,可以提出哪些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数的问题:这4个月平均每月收入多少元?这4个月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这4个月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吨?他们4个同学的平均身高多少厘米?
4、师:如果不计算,请你估计一下,平均数应在什么范围内?通过估算,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5、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我们不妨来检验一下,请你从这里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求出它的平均数。(学生尝试练习)
6、反馈:你选择第几题,怎样做?怎样想?谁能把你的解题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问:除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各表示什么?
7、总结:仔细观察刚才的几道题,它们都是怎样求平均数的?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求总数量,再用总数量÷份数=平均数。(板书)是求平均数常用的一种方法。
8、了解平均数的作用。
现在请大家翻到书102页,书上的例2就是我们学习的内容。
(1)学生看书,书上例2,再提出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师:同样是求平均分,为什么黑板上的几题都是除以4,而这题要除以5呢?
看来求平均数时,要注意总数量和份数之间要相对应。
(3)大家都没有问题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算出来的平均身高149厘米与第三位同学的身高149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为什么?(教
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是某个同学的实际身高,如果把5个同学的身高看成一样高,那么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9厘米,它不是每个人的实际身高。)
(4)如果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9厘米,从这个数据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想到:
A:平均身高149厘米具有典型性,从这个平均身高可以想到全校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
高,全区及全市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
B:低于这个平均身高可能偏矮,高于这个身高可能偏高。
所以我们说平均数的作用便于我们分析和比较。
四、巩固练习、综合运用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数的意义,也会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现在请你学以至用,来解决下面几道题。
1、上个月我们学校举行了达标运动会,我们每个同学都参加了,想知道我们四(2)班部分同学的具体成绩吗?请看大屏幕
姓名 | 一分钟仰卧起坐 | 一分钟跳绳 | ||
成绩 | 得分 | 成绩 | 得分 | |
周鸣 | 42 | 80 | 177 | 100 |
王凯 | 50 | 100 | 150 | 85 |
俞小宝 | 45 | 95 | 156 | 80 |
张朦璐 | 38 | 80 | 217 | 100 |
林妍 | 40 | 85 | 170 | 90 |
根据这些信息,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平均数的问题,想一个问题,列一个算式,你能列出几个算式?看谁想得最多。
2、判断下面的情境是否正确?请同学们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简明说明理由。
情境一: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35厘米。
情境二: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所以小明一定比小强高。
情境三:一个水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林的身高是130厘米,他在这个水池中学游泳不会有什么危险。
3、选择题2题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掌握了有关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2、如果让你当评委,给我们班同学本节课的学习打分,你认为能打几分?(最高100分)
这么多的分数到底选择哪一个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最后的得分是多少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