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时间:2025-02-01 07:12:07
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全文共11341字)

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由会员“烟雨凄迷28”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互动性。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自古以来,这些文化精髓就展现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回顾华夏大地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之所以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不败,其根本原因正是贯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持久涵养。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没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积攒了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如何为政、如何治吏、如何安民等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道理。千百年来,围绕这些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先人不仅在实践层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探索经验,而且在理论层面积累了异常丰富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古人云:“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由此可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何其重要!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深厚文化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它在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逐步形成,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不断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赓续发展。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是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淘洗检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历尽苦难的社会实践结晶。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实践性,强调于社会生活中追寻真理,这种实事求是的社会实践精神,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探索;仁者爱人、讲信修睦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实践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推动人类共同进步发展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活动不断演变发展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中国当今社会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化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精神,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实践标准,这样才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赶上时代步伐,为回应时代需求和挑战提供有益启迪,为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精神支撑。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有些人盲目“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肆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与此同时,文化领域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功利化、庸俗化、简单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错误思潮和苗头性问题,我们“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益精神财富作为评价标准,使其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的文化。

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此消彼长、彼弱我强的关系,更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根本指导思想,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实现了与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深度结合。正是在不断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飞跃,指导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同时,也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文化精髓,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有了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文化沃土。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新时代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还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有其优长和局限,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混杂、积极与消极并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它。既要认识到它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文化精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认识到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 ……此处隐藏6398个字……

中国的成功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现代化之路。中国以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政党制度、文明价值观念,花费比西方少得多的时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回看走过的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远眺前行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

2.坚持自主发展、自力更生

20世纪以来,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之路都无法摆脱“依附”还是“脱钩”的两难选择。面对西方发展逻辑的强大惯性,面对西方大国的强大统治力,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么选择依附性的发展,要么选择脱钩后的贫穷。“依附”抑或“脱钩”,发展中国家难道真的别无选择?

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既选择融入国际社会,又没有滑向西方的发展轨道。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忽视独立自主就会受制于人。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强国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改革开放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目标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历来坚守这一基本观点,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富强观,兼顾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财富观从根本上只能满足少数人的致富梦想。而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富强观,既不同于传统富强观,也不同于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富强观,它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富强观,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富强观。

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收入差距较大问题,这是在特定历史阶段难以完全避免但终将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不会走两极分化的畸形富强之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社会主义富强观的核心内涵和本质规定。

4.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物质主义膨胀、精神世界溃败的过程。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摆脱了“人的依赖性”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又重新陷入了“物的依赖性”之中,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表现形式,人的价值用物的价值来衡量,人的财富用物的丰腴来表示,人的世界单一化为物的世界。这些都决定了西方社会必定在物质主义单边突进的泥淖中沉沦,在精神萎靡、意义缺失的物质世界中狂欢,也决定了西方社会终究绕不开“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局面应着力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5.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西方大国的崛起过程有着相似的逻辑,那就是殖民、掠夺、扩张。以日不落帝国为例,英国最强盛的时候,本土人口才一千多万人,但它已经有了比自己领土大几十倍的庞大殖民地,全球的资源为它所用,全球的市场供它倾销。进入20世纪,赤裸裸的暴力殖民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放弃传统殖民方式,采取更隐蔽、间接的经济殖民方式。它们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实行经济渗透,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大量的非西方国家则始终在生产的低端徘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固化,缺乏发展进步的上升通道,沦为贫穷的专业户、落后的代名词。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正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相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逻辑,不信奉我赢你输、零和博弈的游戏法则,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始终坚持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始终坚持合作共赢,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汇合点。中国过去不搞殖民扩张,今后也不搞经济殖民,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做到惠本国、利天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始终会扮演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历史趋势,但正如习武不是为了打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是为了恃强凌弱、称王称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万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深谙国强必霸、霸极必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历史辩证法,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走殖民扩张、国强必霸的发展之路。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范文。

《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全文共1134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