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2022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不走平路”的高铁、“能卖钱”的空气、储存服装面料的“图书馆”……你没看错也没听错,这就是革命老区的“新时代style”。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走进老区看新貌》和《看见锦绣山河》中,许多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卓越成就尽收眼底,它们内外兼修、踏着时尚步伐再出发的精气神儿,更是感染了很多网友。
沿着红色足迹一路行进,井冈山、海陆丰、延安……一个个城市、乡村展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逐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既是对“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庄严承诺的践行,也是对“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精神内核的诠释。
2021年12月,被称为“云端高铁”的张吉怀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湖南湘西革命老区迈入高铁时代。在这条高铁上,桥梁和隧道比例达到罕见的90.7%,平地线路不足10%。
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持续提高老区人民福祉,国家政策层面密集发力,始终坚持“拉一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2020年底,革命老区中的3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批复《“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国12个革命老区规划范围和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跟随镜头穿山越岭,聆听田间地头的淳淳乡音,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国家政策在老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传承红色基因,我们也更加深刻感受这里的人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打造革命老区“新名片”。在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运用裸眼3D技术、实景互动演出等再现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红色资源得以“潮”起来;在湖南芷江抗日纪念馆,从字句间体味一封封70多年前的抗战家书,感受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乡村新貌。一片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也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以陕北革命老区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颁发给了福建将乐县常口村;武夷山生态茶园还可以兼卖碳汇……革命老区在新时代“内外兼修”,不仅“收藏”了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更释放出生态红利创造的“绿色福袋”。
老区不“老”,踏着科技时尚前沿再出发。“独辟蹊径”,通过打造特色产业走在前列。十几年前还是“要金没金,要米没米”的贫困村陕西商洛市金米村,通过科技助力生产出“金玉耳”,还让木耳成了“网红”;深夜俯瞰陕西榆林,200多家能源企业灯火通明,仿若“现实版科幻片”;小山城江西于都拥有全球最新潮时装面料“图书馆”,在高质量发展“T台”上走出国际范。越来越多青年人也正选择扎根沃土,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在老区推进,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鲜养料”。
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一个个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画卷在红色沃土上徐徐展开。
与黄土高原相比,陕南的川陕革命老区地处秦巴山区。曾经,那里的人们守着绿水青山却长期过着穷日子,秦巴山区也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眼前,这个正在用手机拍视频的女孩叫沈小燕。清明前后,是她家一年最忙的时候,母亲采茶、父亲制茶、沈小燕负责网上卖茶,全家一天能收入五百多元。
蒋家坪村的茶虽好,但10年前因交通等条件限制发展受挫,也一度成为当地的深度贫困村。
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以来,当地从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改善、茶园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蒋家坪村贫困落后的局面,逐步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和产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村里实施的“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也让沈小燕一家靠着自家的茶园脱贫了。
沈小燕一家现在租住在山上的一处老房子里。在原来5亩茶园的基础上,又新栽了5亩茶。沈小燕也决定留在村子帮父母一起种茶、制茶、卖茶。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蒋家坪村考察,他说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蒋家坪人对这句话有特殊的理解。山还是那座山,我们守住了绿水青山,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茶叶产业,让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中之重。浙江省在去年7月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浙西南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35年,革命老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
大屏幕上有两个账本,左侧的这个老账本,记载的是70多年前50多户农民自发捐献物资给浙南游击纵队的情况,上面有草鞋、肉、笋干,合计肉有十斤半等等。能看出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们是有力出力,支援党的革命队伍。
在大屏幕右侧,是一位村会计记了几十年的新账本,里面记载了景宁澄照乡三石村的每一笔收支,这些收支的背后都是中国共产党不忘老区人民,带领人民从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故事。
走进老区看新貌,来到丽水景宁的三石村。在村委会的档案室里,整齐地摆放着这些年村里各类账目。雷岳舜说,1974年他开始担任三石村会计时,村集体账上的余额只有206.86元。
雷岳舜回忆说,那时候生活苦,村干部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做过不少尝试,种过杨梅、板栗,办过生猪养殖。2005年,浙江正在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借助山地资源,村委决定将茶叶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十年来,三石村的茶叶种植面积从1000多亩增加到了5000多亩。
在这一本本老账本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些年村里一步步探索茶产业的轨迹。2009年,村委将茶山出租给企业,引进先进的种植模式。此后,村里又把茶叶品种换成高附加值的白玉仙茶。2010年,村里又投资100多万元,在家门口建起茶青交易市场,筑巢引凤。
到了2021年,村集体账户余额近600万元,其中,村民福利支出合计超过50万元。
如今的三石村,开设了农家书屋、健身房,建起了休闲广场,村民们的幸福生活越过越红火。
4月24日上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走进老区看新貌·湖南篇》,以《红色热土谱壮歌 三湘大地闯新路》为题,生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和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报道引发我省老区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热议,大家表示,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三湘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而又气壮山河的革命斗争;新时代,老区人民要延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努力拼搏,奋勇前行,推动革命老区取得更大发展,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湖南贡献更多力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排兄村,晨曦微露,翻耕灌溉后的稻田如一面面镜子,云朵倒映在水面,满是诗情画意。丰收的白云贡米、金秋梨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这是央视《走进老区看新貌》中展现的革命老区湘西的一个镜头。
从央视上看到村里的报道,排兄村党支部书记杨卫忠激动地说,排兄村紧靠5A级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地理优势明显。近年来,村里通过精准引入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乡村游,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日子越过越舒坦。
“央视的报道,让我们很自豪,因为贫困,我们曾远走他乡打工。如今,30亩炎陵黄桃林,不仅结束了我们漂泊的日子,还让我们的生活变成小康。”炎陵县下村乡坳头村村民肖贵平自豪地说,好日子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在央视的报道中,醴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乡村变美,产业兴旺,令人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醴陵市枫林镇宣传专干蔡思源说,近年来,枫林镇隆兴坳村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将耿飚故居打造为党性教育培训基地、红色旅游研学基地,并利用村民闲置房源,建设民宿集群。“隆兴坳村未来发展潜力更大。”
“早知道要上电视,就得好好打扮一番。”在央视报道中看到自己,刘菊绒激动之余,流露出“后悔”的神情。她说,现在不比以前,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要和城里的女人一样过得光彩亮丽。”俏皮话刚落,便引来一阵笑声。
刘菊绒是桑植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桑瑞家园的搬迁户。__年来,作为安置点粽叶扶贫车间的首批工人,她不仅实现了“楼上住新家、楼下把活干”的梦想,每年还能拿到四五万元的工资。
“以前的村道是泥巴路,坑洼不平,如今,村道全部硬化,路边种上树木、花草,到处都是风景。”常德市鼎城区草坪镇枫林口村党总支书记刘慧介绍,作为文甲起义策源地,近年来,该村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提升文旅、农旅融合质量,老区旧貌换新颜,村容村貌。
新探索让老区焕发新活力。这几天,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林业站的工作人员正和村干部一起,利用无人机航拍和罗盘仪测绘,给山林“摸家底”,测算碳汇量。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将乐县是中央苏区东面的重要门户。近年来,这里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是一张碳票,__年,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就颁发给了将乐县的常口村。
碳票,是将一片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交易的“凭证”,换取生态收益。常口村的人结婚,碳票都成了新娘的嫁妆。守护绿水青山的接力棒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传给了下一代。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2022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