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徐丽君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第二篇: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学这门学科现有的发现和成果做了一个介绍和总结,回答了近些年来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广泛关注的儿童成长方面的问题.比如,有没有一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哪些问题是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矫正的,儿童每天应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能够从儿童期的行为预测长大后的智力吗,等等。儿童心理学的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无论是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还是各级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了的家长,都会发现儿童心理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儿童令人着迷,儿童非常重要。这两个非常好的理由使我们想对儿童了解得更多一些。儿童令人着迷是因为他们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儿童令人着迷还因为儿童期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观察新生儿长大成幼儿,再一步步长成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少年、青年,试图解释这些变化中暗藏的各种机制,这不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满足感情上的需要。早期经验对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响吗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是被遗传因素塑造的为什么一些儿童比另一些儿童更早地获得语言能力离婚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吗哪怕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也希望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抚养和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怎样带大和教育下一代。这样,又有许多问题产生了。是否存在着某些正确的抚养孩子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呢有哪些冒险的因素是我们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击性是预示着以后暴力和犯罪的一个危险信号吗儿童能够弥补回失去的重要经历吗比如应该在婴儿期和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经历,比如在上学前要接触很多读物的经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儿童的养育者有意义,对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义,使他们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政策。儿童心理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客观研究建立起一个能够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的信息基地。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儿童发展本质的事实性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些看法。尽管儿童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左右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一本书里要将它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书的目的是要对现有的发现做一个总结,着重介绍近些年来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对儿童心理学的本质及其成就做一说明。
全书目录分为:
1、认识儿童
2、儿童的本质
3、人生之初
4、建立关系
5、情绪发展
6、作为科学家的儿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7、儿童是学徒——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8、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儿童
9、运用语言
10、走向成年
我一直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通常引起儿童发展各异的因素其实都和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有很密切的关系,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明显有潜力发展出成熟个体才具有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只在他们那个年龄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们去承认、去尊重,也需要我们去关注。
而全书对于儿童教育并没有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建议,只可作为更加了解儿童的专业背景书籍来读。对我的主要启发是:
1、儿童心理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先天论、刻板理论都不足取。不要轻易给自己的孩子定性定型,因为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强的。
2、安全保障、必要时提供帮助、在具体事例中提供经验、以身作则,除此之外相信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
3、孩子的心是永远操不完的,家长有两种态度要不得:一种是事事操心、处处焦虑,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常常患得患失,觉得自己牺牲和付出那么多,外界包括孩子都不理解、不合作,满腹委屈不平抱怨;一种是总是自私地抽离 ……此处隐藏10955个字……>[考核知识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3、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
4、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5、儿童最初呈现的个性或气质类型。
6、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
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考核要求]
一、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1、识记:个性的概念、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自我同一感的概念、同一感危机的概念、同一性拒斥的概念、同一性混乱的概念。
2、领会:顺利实现同一感的关键、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的主要内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3、应用: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和简评;针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谈一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发展的个性。
二、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1、识记:儿童最初呈现的个性或气质类型
2、领会:最初的气质、体貌体格以及成熟速率是怎样影响人的个性发展的。
三、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
1、识记:父母教养类型及其特征、家庭的物理环境的概念。
2、领会: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针对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进行的研究、离异家庭的儿童
的表现、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家庭结构同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
3、应用:能结合所学理论谈谈你认为电视对孩子个性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1、识记:自我意识、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2、领会: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考核知识点]
1、儿童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2、性别定型化的几种理论。
3、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4、现代心理学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研究的三个显著变化。
5、性别差异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
6、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考核要求]
一、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1、识记:性别的概念、性别角色性别的概念、性别同一性别的概念、性别角色同一性别的概念。
2、领会: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二、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1、领会:性别差异的表现、性别定型化的几种理论、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现代心理学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研究的三个显著变化、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2、应用:将本章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谈谈自己作为教师对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第十一章儿童交往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依恋的含义与发展的过程。
2、婴幼儿依恋的不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3、依恋形成理论的基本内容。
4、哈洛罗猴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论。
5、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6、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7、同伴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8、游戏与交往技能的关系。
9、几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内容。
10、社会交往的技能训练。
[考核要求]
一、依恋
1、识记:依恋的概念、婴幼儿形成的依恋的不同类型。
2、领会:依恋发展的过程、婴儿的依恋行为表现得最明显的情景、婴幼儿依恋的不同类型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依恋形成的习性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依恋形成的心理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依恋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依恋形成的认知理论的基本内容、哈洛罗猴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论。
3、应用:根据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促进生活中婴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识记:同伴的概念、赛尔曼将友谊发展分为的五个阶段、赛尔曼把儿童角色采择能力发展分成的几个阶段、谬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成的三个阶段。
2、领会:同伴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
3、应用:通过学习本章社会交往的技能训练技术,初步学习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三、游戏与交往技能
1、识记:按社会化程度对儿童游戏进行的分类、创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
2、领会: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想象性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儿童想象性游戏的发展规律。几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在日常实践巾,通过游戏观察并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
第十二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1、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的发展情况的研究。
2、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的发展情况的研究。
3、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4、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5、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7、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8、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9、自我控制的几种训练方法。
10、自我控制的测量。
[考核要求]
一、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1、识记: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道德行为的概念、道德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的两个方面、儿童的道德认知包括的方面、谈话法。
2、领会: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的发展情况的研究、皮亚杰对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的发展情况的研究、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二、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1、识记:观察学习的概念、替代强化的概念、自我强化的概念、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2、领会: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于实际工作,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三、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1、识记:移情及羞愧感的概念。
四、儿童的自我控制
1、识记:移情的概念、羞愧感的概念、延缓满足的概念、自我控制的几种训练方法、弹性儿童的概念、自我控制度的概念。
2、应用:初步学习应用本章的自我控制训练技术对儿童进行自我控制训练,培养学生适宜的自我控制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