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血玲珑》读后感(精选多篇)

时间:2025-04-11 07:12:48
《血玲珑》读后感(精选多篇)(全文共9372字)

第一篇:《血玲珑》读后感

《血玲珑》读后感

一直都比较喜欢毕淑敏,喜欢看她的书,在中国当下走红作家和流行小说中,毕淑敏和她的小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显然,她的小说同样关注现实生活,演绎人们之间的爱恨情仇,编织出诸多流行精彩的故事,然而在当下文坛又拥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带有毕淑敏式的标签——心理学小说特色。从《预约死亡》、《红处方》、《生生不息》、《女人之约》、《昆仑殇》到《拯救乳房》,都是她从医学心理学和病理学的角度切入,把小说的艺术虚构和很多病理学、心理学的理论术语和治疗实践相糅,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中国心理学小说。

偶然间发现了《血玲珑》这本书,首先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又想起貌似有这部电视剧,看奇心驱使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母爱的伟大,生死的抗争

一位女强人,一位母亲卜绣文,为了拯救自己还有不可救治贫血症的女儿早早,不仅要收到巨大的精神压迫,还要若如其事的奔波商场,就是为了女儿那一笔巨大的医疗费。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卜绣文不惜一切,不择手段也要把早早从死神手中抢回来。这样,一个在医学与伦理学夹缝中的拯救计划——“血玲珑”就紧锣密鼓的张罗起来,企图创造一个新生命(准确来说应该是药)来拯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小生命。

卜绣文,在商场上是一个干练的女强人,在家里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在女儿面前是一个好强能干的母亲。当苦难降临这个幸福的家庭是,面对文弱书生的丈夫,她无疑要挑起灾难的重担。

为了使这位经治医生魏晓日能够全心全意的拯救早早的生命,卜绣文不惜自己的贞洁,利用魏医生对她的好感,企图通过肉体的交换来赢得医生死心塌地的救助。虽然结果还是失败了。

祸不单行,当“血玲珑”方案确定下来以后,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可厄运再次当头一棒。早早居然不是卜绣文与夏践石的孩子。婚前被强暴的一幕幕向这位千疮百孔的母亲猛烈冲击。但为了早早,她忍受了一切,甚至她的生命。卜绣文毅然按照“血玲珑”的计划进行着,找到当年强暴她的流氓,延续一个与早早的骨髓一模一样的“生命”。对于一个年过四十的女人来说,要再十月怀胎,无比在自己身体里装上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心灵的创伤,身体的残害,死亡的威胁,在这位母亲看来,已是不值一提了。女儿已成为她生命的全部。苍天也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卜绣文最终在鬼门关里走了出来。

“血玲珑”一个让人产生美好幻想的名字,正是这场抗争的战场,宣告着一场生与死的决斗开始。主导者钟先生把它视为医学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实验,将会在医学界掀起一阵狂风。然而,在这滴水不漏的计划背后,将是以牺牲一位母亲和一个活鲜鲜的生命为代价的“拯救生命”行动。

“难道整个医学的进程不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生命组成的吗?如果我们漠视一个个活鲜的生命,我们又如何能取得真正的进展。”

“吾爱吾师,吾更爱生命。”

面对这样一场生死抗争,学生魏晓日终于觉醒,不顾导师的谴责,尊重新生命。生命需要拯救,但不是以一条生命抵换另一条生命。

站在死亡线上的早早,知道母亲试图用妹妹的生命来拯救自己时,毅然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在她天真幼小的心灵里,生与死分得清清楚楚,犹如楚河汉界。

在针孔插下那水一般晶莹的皮肤下的时候,一个早早自杀的噩耗传来,“血玲珑”天衣无缝的计划此刻已经化为乌有,生与死的抗争此刻宣告停止。

这是钟医生的错?还是卜绣文的错?“谁都没有错,错的是病。”

在病魔面前,我们不能屈服,如海明威笔下在狂风暴雨海上抗争的老人,虽然最终还是

死去,但他没有被困难打倒。但是,抗争不能剥夺其他生命的权利,倘若如此,那还算是一场“生命的抗争”吗?

合上书,有很多感慨,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位母亲,母爱一直是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从动物世界到人类社会,为了自己孩子,作为母亲的她们会奋不顾身,是本能吗?一些人无法理解她的行为,每一个转折,每一个低回,她都那么决绝,义无反顾,这也是本能吧。撇开其他的不说,就只谈谈在救女儿的这方面,她的坚持,她的勇气,她的坚强都让人唏嘘不已。她做的在某一方来说是伟大的,这便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一心为子女着想的母亲,小时候不懂事,总以为老妈就该把好吃的留给自己,要为自己做饭洗衣,慢慢懂事了,知道了“母爱”这个词,知道了孝顺她,可那种所谓的伟大从来没有感受到过,一直认为,平平凡凡中总会见伟大。

第二篇:《血玲珑》读后感

血玲珑

小说《血玲珑》写的是卜绣文为了救自己患渐进性贫血症女儿夏早早,而倾注她的一切,包括金钱、身体、尊严、生命。 “血玲珑”是一个救夏早早的计划,主要内容是为卜绣文再生一个和早早基因几乎相同的孩子,然后进行骨髓移植。

书中写了很多医院经典语:

1.医学权威呢?就是把正常人的感情打磨一光,历经沧桑后水波不兴,那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2.按照常规,医生都是和家属中的男性交底。(在传统的认识里,男人的神经比较粗壮有力。抵御灾难的能力强。)

3.人的骨髓比血型复杂多了,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骨髓分型完全合适的人,是非常困难的。(骨髓配对成功的概率大约为: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概率是25%,非亲缘之间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到一百万分之一。)

4.医院里有时说谎比说真话还斩钉截铁。如:病人问:“我的病能好吗?”不管多严重的病,护士都会对病人说:“能好。”(说不定,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这是医生给病人的安慰。)

5.病是修在金钱上的上层建筑,有钱才有命。

6.现今得病,第一比的是运气,第二比的就是钱了。

7.按照医学界的习惯,总是把最坏的情况告诉家属。(有时候,人都被医生的话,给吓死了。)

8.医生不愿意同自己的病人建立过分亲近的关系。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医生的冷漠。其实这是医生为了保护自己,修筑的心灵城堡。每一个病人都值得同情,医生若是都与他们情同手足,一旦他们死去,医生都要痛不欲生。(怪不得,医生总给人一种难以靠近的感觉。)

9.多年的行医中,病人会惯坏一个医生。病人或者病人的家属会不停地给医生送最好的烟和酒。医生的态度不好,或是不认真,病人或者病人的家属必然就急了。一急就会琢磨,想是不是亏待了医生?(医生的态度不好,或是不认真,可能是一种变相索要礼物的方式。)

10.医生总是说:我一定尽力而为!医生要为自己的每一句承诺负责任。(所

以医生从来不会说:我会竭尽全力的。电视上,手术失败了,常说的是:我已经尽力了!)

11.子痫,是产妇一种极凶险的病症。当产妇患有子痫时,母婴的生命都有危险。(子痫是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的抽搐。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五种状况之一,也可以是子痫前 ……此处隐藏4417个字……那么挖空心思是吧?这个保姆岂不是有“抢镜头”之嫌?而作者如此花费心思岂不是自己喧自己的宾夺自己的主?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故事编造痕迹太重。如卜绣文为救早早对投怀送抱,对于这个守身如玉的女强人来说显得牵强和生硬。只因为作者要突出她母爱的伟大,于是把这些有悖人物性格的情节点缀其间。还有卜绣文对匡不是恨,是求,是一丝不挂地匍匐于他的脚下乞求,乞求这个十三年前强暴自己的混蛋再次要了她的身子,只为救他们共同的女儿?给人好不舒服的感觉。

看起来写小说不是那么容易的。虽说各种文体比较而言,小说似乎是最可以信马由缰胡编乱造的,因为它堂而皇之地明告人们:虚构!然而正因为是虚构就更难写!因为本是假的,但写出来让人感觉却是真的,这就是个工夫!尤其是知识人、文化人、学者之类,别看他思想深刻,杂文、随笔、散文写得出神入化,但要把严肃的思考和深刻的思想换成引人入胜的情节表现,嘿,还真的不是太容易!这不仅仅是道德观念知识水平就可以代替的!要什么?技巧吗?不知道。总之,看过一些人的文章,比如韩寒、郭敬明、毕淑敏,甚至周国平、余杰等人,他们的小说都不如散文和随笔。

《血玲珑》中的人物性格描写都比较鲜明,尤其是几位男性:卜绣文的丈夫夏践石,卜绣文的主治医师魏晓日,古生物学家梁秉俊,这三个人性格相去甚远,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爱心、善心、良心。相形之下,医学泰斗钟百行就近似冷血。还有夏早早夏晚晚的生父匡宗元就是混蛋禽兽了!性格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

第四篇:血玲珑读后感

《血玲珑》读后感

-----从病态完美主义角度分析

读过毕淑敏的小说《血玲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为卜绣文伟大的母爱所动容。为了挽救身患重病的女儿的生命,女主人公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尊严,甚至自己的生命。而在我看来,卜绣文这一系列伟大的拯救行为不仅仅只是出于单纯的母爱,更多的是出于她潜意识中的病态完美主义。

病态完美主义,顾名思义是一种为了达到完美主义而出现病态的心理疾病。病态完美主义是强迫症的一种,患者常常会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主义而采取一些极端病态的行为。《血玲珑》一书中,作者并未对卜绣文的病态完美主义进行描写,但如果对小说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了。

别人眼中的卜绣文是完美的,她有成功的事业,她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和妻子。卜绣文自己也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她都要求自己以一种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别人面前,久而久之,她的这种心理就发展成了病态,而“血玲珑”这一计划就正好体现了她的这种病态完美主义心理。且不说拿一个新生女婴的生命来拯救一个身患绝症的女孩在道德上是说不通的,更何况这是和卜绣文对自己女儿的爱是相悖的:既然你如此爱(更多请你搜索WWw.)自己的女儿早早,又为什么会拿刚出生的晚晚的生命去救早早的生命呢?这两个不都是你的女儿吗?我觉得卜绣文之所以会在最后签下协议,把自己新生的女儿当做是一件医学研究的物品,是因为她还是想追求自己的完美形象:如果夏早早救活了,在别人眼中,她还是那个成功的母亲,完美的妻子。

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卜绣文是爱自己的女儿的,但她却更爱自己完美的形象。女儿长期面色苍黄,体力下降,作为母亲却因为忙于工作而毫无察觉是说不过去的;知道自己女儿身患重病,却依然没有一点慌张,每周不能多挤出点时间去医院陪女儿,作为一个母亲更是不应该的。在我看来,卜绣文像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而夏早早更像是她的一件艺术品。夏早早一生下来,她就严格按照书上的指示去做:什么时候喂奶,什么时候喂橘子水,简直是分秒不差。现在早早得了绝症,被判了死刑,一个艺术家唯一的艺术品就要被摧毁了。一个没有艺术品的艺术家不是个好艺术家,同样的,如果夏早早死了,别人可能就会认为卜绣文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是个完美的母亲,那样卜绣文的形象就不完美了。因此为了挽救自己的完美形象,她必须把早早救活,这才有了小说后来的“血玲珑”计划。

虽然卜绣文的这种心理是病态的,她对早早的爱可以说是畸形,但是作为一位在社会中苦苦挣扎的女性角色,这样的行为也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时常强调男女平等,但男尊女卑的心理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深深的扎根了。在生意场中苦苦打拼,卜绣文懂得自己必须比常人更加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她也十分清楚一个完美的形象对于一个生意场上的女性有多么的重要。女性在这个社会中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目光和压力,因此一点点的不完美就可能葬送了她们的事业。然而一味的只追求完美使得卜绣文形成了病态完美主义的心理,扭曲了她对于早早的那份母爱。

小说的结尾结的很突然,并没有把结果完完全全的告诉读者,但不管是哪一种结局,卜绣文都为自己的病态完美主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追求完美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完美,甚至达到病态的程度是不可取的。我们只有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才有可能创造完美。

第五篇:《血玲珑》读后感

血玲珑读后感

12岁的女孩子夏早早得了一种罕见的渐进性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但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没有可匹配的骨髓可以救助她。夏早早的主治医师魏晓日去求他的恩师医学泰斗钟老先生想办法医治这个孩子。老先生想出的办法便是要夏早早的妈妈再怀孕一次,然后用这个新生儿的骨髓来治疗夏早早。他们将此一医疗计划命名为“血玲珑”。由此开始引出了一连串的故事和矛盾。

卜绣文,是夏早早的母亲。她,在商场上是一位典型的女强人,但却用生命爱着她的女儿。她对女儿的爱正如流淌中的血液般无止境。为了挽救她的女儿,她选择坚强,在别人面前装作她女儿的绝症并不能打倒她。她,选择坚强,是因为她明白她女儿的病需要一笔巨额,所以她只能加倍努力工作;选择了解更多女儿的病情,因此她在黑夜里承受着内心的恐惧与害怕去看有关的渐进性白血病的医学书籍。为了她的女儿,她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事业。她所做的一切一切,全都是为了她的女儿,都能感受那如流动中血液的爱。

拥有相同血缘的亲情是难以割舍的,也是最让人感动的,也是最具有力量的。她们,会相互考虑对方的感受,相互了解对方的想法,相互做出让对方放心的事情。

夏早早,是一个天真可爱而又成熟懂事的孩子。医院的环境,疾病的缠绕,让她更加变得成熟。她曾说过:“我爸是我朋友,他跟我玩。但是,他比我自己还害怕这个玻他太胆小了。我有时候哪里不舒服了,都不敢跟他说,怕吓坏了他。我得保护他……”听着一个孩子说这些话,心里不是个滋味,感觉这个似乎什么都了解的小孩背负了太多的不是她这个年纪所应该承受的事情。她,知道自己患了很严重的病,但不想让她父母担心,所以她依然是笑着的,不吵也不闹。她,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疼的孩子呀。

我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那浓浓的爱,感受到那如流淌中血液一样源源不断的爱,感受到那如流淌中血液一样不可缺失的爱……这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着如同流淌中血液的爱,而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份爱。只要能遇到不能的爱,我们充满着力量的。

《《血玲珑》读后感(精选多篇)(全文共937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