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读后感2篇

时间:2024-12-04 05:37:13
《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读后感2篇(全文共2229字)

读完《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便是我们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设计好的课堂去禁锢学生的思维,应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结果。在课堂上,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达到一样的收获,应该让不同的分类对象得到不同的收获。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自己主动的提出问题,证明问题,最后得到收获。这就是作为一名数学人应该具备的数学思想。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华罗庚先生的那句话:”数学的学习,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我想:“让孩子在课堂上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提出自己的错误,往往比做对一道题更可贵。”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成,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创设一个核心问题。利用这个核心问题,不断引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验证,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并且发自内心的乐于学习数学。

首先来看,什么是素养?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的概念界定是:“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在特定情境中,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OECD,2005)”。目前,我校开展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属于该素养的范畴之中。

其次,学生的素养不是先天而得,不是通过遗传而获取的,不像人的智力或能力倾向具有很强的遗传性,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学生的素养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使得学生的基础素养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培育。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日常课堂中怎样注重学生的素养生长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1.素养的生长需要我们对课堂进行科学的诠释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生学,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换句话说,就是灌输式教学。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变革,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非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对学生的素养生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目前的高考新政下,日常课堂不能再扮演知识传递场所的角色,而应更多地创设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情景,尤其赋予丰富的社会性和认知层面的内涵,使学生在日常课堂中汲取学科的营养,逐渐为学科素养打下基础。

2.从学生学习的视角重建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中,最先被触动的往往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学生的自我系统。他对某个学习任务的感受,他的价值判断以及他的情感态度等多维要素都不存在问题的话,那么学生的元认知系统才会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策略,才会具有原动力。由此,日常课堂中学生才能做到更加专心、专注和投入,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率,基础素养得以发展。与此同时,要做到这些,课堂中要留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常地说,就是要有“留白”。

总的来说就是教师在课上的重任就是要在课堂中落实数学教育,应将数学教育由”教师教“向”学生学“去转型。读完这本书,让我最有感悟的就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制约孩子的思维,不能禁锢着孩子的思维。应该让孩子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引领孩子自己提出问题,并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读后感2

《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是一本理论与实践整合,本土实践素养研究的成果著作。学习基础素养研究作为上海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创新。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真实情境下解决综合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高度重视的根本性任务。

当前正在步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将在2030年后进入到社会,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能否成功适应未来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现在的信息技术、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将会发展到一个怎样的形态?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给出了他们的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现有的百分之六十五的岗位,人类社会也一定将有更多更新的职业和行业被创造出来。在这样一个只有变化和不确定才是唯一确定的未来,儿童需要从当下的教育中获得什么?为未来打好基础指的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他们提出各种素养体系,近年来也逐渐为国内教育者熟知,使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时常被提及的热词。

上海对培育学生素养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上海的15岁学生在2009,2012两次全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取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绩,但在这样的成绩背后,相比于其他国家所付出的压力代价更大。在现实生活中,早学,抢学和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现象时有发生。尽管上海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业水平,但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与实践创新能力发展、与他人交流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上还不尽如人意。

于是在上海的现实背景下,本书对幼儿园—小学的儿童素养培育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学习基础素养”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学习基础素养研究项目组重点抓住所有核心素养体系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指标关键词中的本质指标,提出了包含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身心健康三个维度的“星体模型”,并将问题解决、批判思维、沟通合作等素养指标有机融合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

通过对芬兰新大纲中的学习观和构建从“教”转化为“学”为中心的课程系统以及日本新大纲中未来社会与儿童学习的学习观和对这种学习期待转化为实践的例子的借鉴,诠释了学习类素养的特征与转化路径。在课堂实践的转化过程中,还设置了以学习为中心,游戏化学习和项目化学习三个教学实验室,依靠项目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课堂教学转化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团队在这些教学方式的背后,贯穿了在真实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的设计理念。通过真实情境中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游戏或项目的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得到激发,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交流变得更加充分,调控变得更加有效,更符合真实世界中人的学习规律,以这样的方式持续的开展课堂转化,必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主动、持久、灵活的学习,使他们的素养真正得以在课堂中默默生长和积累。

《《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读后感2篇(全文共222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